close

  □張田勘 北京 科普作家
  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發生大火,焚毀古城中百餘建築,經濟損失無可估量。人們在惋惜這樣一座集區域民族風情、傳統文化、特色建築於一體的歷史名城毀於一旦的同時,也在紛紛質疑一把火何以燒掉半座城。對此,迪慶藏族自治州公安消防支隊支隊長陳天昌回應稱:“主要是消火栓水口結冰,這個問題古城管委會向我們就報告過。”
  獨克宗古城大火如此慘烈,錶面上看是消火栓凍住了,但實際上是人們的思維和手腳被凍住了。按照此前管理方的一些解釋,解決消火栓凍住的辦法是,把水排空,以免水管結凍引起爆裂,因此平時管道里沒有水,有事時再從高處放水。但水到達消火栓卻需要一定的時間,此次撲火,管道里水量有限,15分鐘後水壓開始不足。何以至此?2011年迪慶州投入800萬元建設了古城的室外消防系統,但整個古城只有一個消防蓄水池,只能蓄水800噸,只夠連續作業十分鐘,而最近的調水點相距1.5公里。
  既然如此,為何當初不修建更多的蓄水池或修建更大的蓄水池?同時,也可以學學其他一些地方的做法,在冬天為消火栓“添衣服”,用專門的保暖材料如棉絮、稻草、海綿等把消火栓管道包起來,以防止凍結。而古人的防火經驗也值得學習。北京故宮的建築與獨克宗古城的建築相似,極易失火,被俗稱為金鑾殿的太和殿就曾被燒毀過四次。因此,明代以後,管理部門就開始採取廣積水、防凍結及消防人員多員化、專業化等做法。廣積水是宮中常備大缸308口,並全部貯滿水;防凍結是在缸外套上棉套,加設缸蓋,在下邊石座內置炭火,每年小雪時節點火,次年驚蟄時節撤火、撤棉套。而消防人員的多員化的結果是,雍正七年,宮內的防火滅火隊伍已多達1000餘人。顯然,這些做法大多被今人忽略了。
  獨克宗古城以前並非沒有失過火,而歷史上當地民眾有相互幫助滅火的傳統。但是,此次大火卻沒有讓當地民眾參與撲救,其思路是為了保證民眾安全。這樣做當然有其道理。但同時,此舉也凍住了當地人的智慧和經驗。過去失火後,當地民眾會在第一時間把著火房子周圍的幾棟房子的屋頂掀掉,同時在每個房頂上分幾組人用水澆濕房子,以建立隔離帶,不讓火向四方蔓延。救火的水取自遍佈古城的古井,百姓排著隊使用盆子、桶接力往滅火處運水。這辦法其實也與紫禁城的做法相似———過去,紫禁城中鑿有72眼水井。
  另外,人們手腳凍結的原因也在於,2013年9月,迪慶州曾發生系列地震,當地政府考慮到民眾的安全,發放補貼,鼓勵他們把屋頂用螞蟥釘加固。這一加固固然增強了房屋的防震性,但也徹底凍住了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掀開失火房子周圍的房子屋頂以建立隔離帶的做法。
  其實,消火栓凍住的後面,是水源的凍住,也是人們智慧和經驗的凍住,以及民眾救火力量的凍住。這才是一把大火燒掉半座千年古城的重要原因。如今亡羊補牢,總結經驗、增添措施還來得及。如此,才能避免下一個獨克宗古城式悲劇的重演。  (原標題:消火栓凍住 緣於思維和手腳結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72thnr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